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*终升级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,中国企业也未能独善其身,产品积压,资金周转困难。而易货网站的兴起,或许会让困境中的企业多了一个盘活产品、解决现金流不畅的途径。当原始的物物交易披上互联网这件华丽外衣,古老便能进化为现代,普通的需求也能变为赚钱的商机。
“易货可以为众多企业解决销售和资金难题提供另类解决方案”。“有需求就有商机,如果做牵头协调者的中间易货商显然有利可图。只要变革形式,易货商这个古老的中介职业,即便在当今,显然仍能焕发新生机。
“网上易货”这个概念其实早已为人熟知,中国各地现在都有各种各样的“换吧”,为个人提供易货服务,并且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有利于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而备受推崇。但是B2B层面的网上易货还处于一个试水阶段。
据记者了解,目前的网上易货主要有“一对多”和“一对一”两种模式。“一对多”顾名思义就是一家公司与多家公司互通有无,作为协调者的网站则从他们易货额度中抽取佣金。但这种模式的不利之处在于因为牵涉企业多,作为中间人的易货网站既是彼此的协调者,同时也是他们的债务(权)人,要介入易货交易的全部过程。比如一家公司用100万元的啤酒分别换另外两家公司的衬衫和汽车,那么易货网站要承担这100万的债务,直到多家公司分别履行了自己的合同义务。在此之前,易货公司要以债务人身份为啤酒厂起担保作用。
另一种是“一对一”,易货过程不产生债务,易货双方自行商定交易细节,没有第三方干预,易货网站只起到搭桥作用,并不介入后期的交易过程,一般不按易货额度抽去一定比例的佣金,而只是收取会员费。
这种模式的不利之处在于可选择性受到限制,较为死板,难以为企业双方成功找到额度相当的,单一的合适交换品。对比“一对多”和“一对一”两种模式,简而言之,前者复杂风险大,但利润高;后者简单但利润微薄。目前,简单明了的“一对一”是国际易货网所遵循的易货模式。
“其实,很多时候很多产品是可以相互替代的,你本来是为了换回果汁作为福利,但为什么换成食用油就不行呢?”
易货交易给企业带来的成本节省是毋庸置疑的,如果交易总额的1%作为佣金,对于易货双方的企业来说,同节省销售和采购成本相比,显然是轻而易举的事。
易货网有另一个更为可观的收入来源是易货代理。易货代理是指,为一些无暇顾及易货交易,或者还不清楚易货流程的客户进行有偿代理服务,包括易货企业之间的合同洽谈,协助易货企业产品价格的商定、合同签订等代理服务。代理费用视实际情况从1%到8%不等。
“中国网上易货的潜在市场,包括库存产品和剩余产能,如果充分挖掘,能达到2、3万亿的规模。很多人说高估了,那么1万亿的市场肯定没问题。”保守估计现在中国有1千万家企业适合做易货交易,即使每家企业每年做10万元易货就将有一万亿的交易额实现,一般规模企业的库存又何止10万元?
“我们计算过,一般产品的销售成本为27%,而易货仅为5%―7%,可节省20%的销售成本,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费用,同时通过易货可将公司需要的产品易回,省去了采购资金的占用等一系列采购成本。”崔对易货交易在中国的前景显得很有信心。让其乐观的还有国外的“繁荣数据”。据了解,在欧美,现代易货交易十分活跃,世界500强企业80%已建立了易货部,在纽交所上市企业中,65%的公司都在使用易货方式减少剩余库存,提高销售额。
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也是一次难得机遇。“现在危机已经波及中国,很多企业都面临着流动资金短缺的压力。企业易货或许可以部分解决难题:企业之间无需现金而是用自有产品与对方交换,将自身的产品售出,换回本应急需用现金购买的生产原材料及生活用品,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流动资金缺乏带来的压力。”这两个月来会员数激增了近四成,显然与经济大环境有关。
“一个是一对一易货的方式太落后、太原始,另一个是前期构建平台不收费,而打造这个市场却要付出很多代价。大家还是更喜欢收益快的行业。也许哪天这个市场成熟了,又会有很多人冲出来,搞一些花招来抢前人的饭碗。”
“同领域的真正对手还没有发现,*大的竞争对手是我们自己。”
危机下的蛋
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,每逢经济困境,易货交易便会大幅攀升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,现代易货业遂开始在亚洲勃发生机,泰国、马来西亚、日本、韩国等国的易货开始蓬勃发展。2001年的“9・11”事件,让不用现金交易的易货在美又获得二次新生,今天美国500强企业中近7成有专门的易货部门,全美已有400多家专业易货公司。
现如今,金融危机又使经济持续低迷。作为世界三大经济支柱的美国、欧盟和日本经济同时出现长期危机,中国也难逃波及。不论这种危机是结构性的还是周期性的,都需要一定时间恢复。在这个大环境下刚刚起步的中国易货网站,能否借助互联网的这件华丽外衣,跳起腾飞的舞步?
不能否认的是,易货确实能够提高效率,降低成本,部分缓解资金紧张的困境。而且中国的互联网也早已具备了发展电子商务的水平,却还没有一个真正成熟的易货网站建立起来。在特殊的时刻,这个古老的行当,有需求,有商机,缺的或许只是那外部的氛围和自身的磨练。